中文名称:初中生天地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湖北教育报刊...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湖北教育报刊...
创刊时间:2008
出版周期:旬刊
国内刊号:42-1777/C
国际刊号:1674-375X
邮发代号:38-240
刊物定价:120.00元/年
出版地:湖北
时间:2025-04-02 10:12:27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公开课、写论文、做课题如同一线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三座里程碑”,它们不仅见证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更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尺。其中,写论文这一环节,尤为让人既爱又恨。撰写一篇规范的论文,并成功发表,是无数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学术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我们以期刊编辑的独特视角,针对一线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常遇的问题和困惑,通过100多个生动实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为教师提供了一份宝贵且实用的写作指南。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明了。第一部分围绕论文投稿、写作与选题的核心要素展开,详细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投稿的注意事项以及选题的技巧,为教师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迈出论文写作的第一步。第二部分则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一节生动的课转化为一篇有深度的论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课堂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点,为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搭建了一座桥梁。第三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课题成果提炼为论文,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让教师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分享。
为何写论文:价值与意义的深度探索
不少教师写论文,往往是出于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等外在压力,将论文写作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然而,写论文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与教学紧密相连,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本书第五章“如何确定写作切入点”通过15名教师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现了将课变为论文的具体方法和路径。这些案例不仅分享了文章写作的起点、提炼主题的方法,还揭示了课转化为论文的巧妙思路和写作心得。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写论文能够促使教师深入反思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写作:课堂导入的催化剂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序曲,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接受效果。写论文促使教师深入反思课堂导入的设计,探索更具新意的导入方法,从而提升导入素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这种反思与研究的过程不仅锤炼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改进方向。以《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以“少年有梦”为例》一文为例,教师通过调整课堂导入,将学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写作:课堂提问的磨石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屡见不鲜。通过写论文,教师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提问,发现问题与不足,进而加以改进和优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提出改进建议和实践策略。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解析——以“树立良好形象,让世界热爱中国”》一文为例,教师依据理论梳理和分析了一节课的提问,指出了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此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的提问方式,优化了提问顺序和难度层次,显著提升了课堂提问的水平和效果。
课堂教学、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的有机融合
许多一线教师常常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视为孤立的任务,缺乏相互之间的融合和联系。然而,这三者实则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节精心设计的优质课,可以成为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基础和素材;而论文的写作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延伸为课题的申请与研究,为课题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将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成果不仅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还能反哺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立足日常教学,挖掘选题宝藏
写作时,选题的确定往往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其实,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和经验积累,为论文选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和灵感来源。通过对《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所发表文章的选题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选题大致来源于四类活动:教研活动、教学展示、学术会议发言以及教科研评比成果等。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思路启发,如将一节获奖的比赛课转化为教学论文,或将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一篇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学术论文。
掌握方法路径,将课变为论文的艺术
许多教师擅长上课,但面对如何将课转化为论文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该课能够解决哪些学科关键问题或难点问题;二是该课是否能够回应教育热点问题或政策导向。在此基础上,本书提炼出了将一节课变为论文的写作切入路径:即结合政策/理论/实践热点与学科共性问题或特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探究》一文就成功地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这一学科共性问题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研究热点相结合,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评价路径和方法。
具备转化意识,将课题成果升华为论文
一线教师在课题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课题结项后往往止步于此,没有将课题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论文进行发表和传播。其实,课题和论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将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和结论,进一步转化为论文进行发表。上好课、写论文、做课题这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以上海市文来中学的王洁老师为例,她以一节公开课为基础,撰写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以“少年有梦”为例》一文,并成功发表了。此后,王老师又以此为基础申请了相关课题,并顺利结项。这一过程中,王老师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为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若写作仅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缺乏相关教学实践案例或经验积累作为支撑,文章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相反,若以自己上的课、做的课题或参与的项目为基础进行写作,立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感悟,文章将更具深度与说服力,能够引起同行的共鸣和认可。
论文写作:从难题到捷径的跨越
谈及教学,一线教师往往能侃侃而谈、游刃有余;但一提及写论文,许多人便面露难色、望而却步。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误解和定位偏差,认为自己只是教学实践者而非研究者。这种将“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割对立的错误认识抑制了教师开展研究和写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其实,论文写作并非高不可攀的难事,而是有章可循的学术活动。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教师可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要领,写好文章并顺利发表。
掌握写作要领,让写作变得轻松自如
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学术活动,涉及选题确定、研究方法选择、文献检索与整理、逻辑结构构建、语言表达与修辞等多个方面。许多教师觉得写作难,往往是因为对写作过程陌生、对学术规范不熟悉所致。因此,系统掌握论文写作要领对于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效率与质量至关重要。本书第二章“你还在为写犯难?”就围绕论文的各个构成部分逐一展开详细讲解,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写作常见问题及要点难点,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写作指导和建议。
好文不怕千遍磨,修改有章可循
完成论文初稿只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后续的打磨与修改才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正如高质量的公开课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与精心打磨一样,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也需要在初稿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与完善。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等方面入手,对论文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数据引用等方面进行仔细推敲和精心雕琢,确保论文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上达到最佳状态,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了解投稿诀窍,发表有捷径可走
一篇文章只有顺利发表,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文章能否顺利发表,既取决于其自身的质量水平,又与投稿策略密切相关。为确保文章顺利发表,教师需要详细掌握投稿的关键要点和技巧方法:在投稿前做足功课、了解目标期刊的基本情况和投稿要求;了解期刊审稿和出版流程、安排好时间节点和进度计划;知道编辑审稿要点和评价标准、自我评估文章是否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小;投稿时关注细节问题、增加文章录用的概率和机会。本书第一章“你还在为投稿发愁?”就详细介绍了论文投稿的相关事项和注意事项,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投稿指南和建议。
总之,教师需要深刻认同论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论文写作与日常工作相互转化的观念意识,并掌握论文写作、投稿发表的技巧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将所学付诸实践行动之中,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写作方式和投稿策略,方能取得实际成果和学术成就。